?
其实“三韩”之称始于汉朝,《后汉书·东夷列传》里说“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与倭为近亲属也。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同族之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与倭亦为近亲之属也。”
记载很是清楚,马韩弁韩与倭人有亲缘关系,而辰韩和濊貊是同族。
濊貊呢,又与高句丽和扶余是同源……
只不过自隋炀帝之前,中原甚少有人将目光看向那个贫瘠的半岛,故而对于岛上的势力演化也漠不关心,三韩虽然早已成为昨日黄花,高句丽、百济、新罗上演新的“三国演义”,但中原人士依旧喜欢将其统称为“三韩”。
而在三韩之中,由“辰韩”演化而来的新罗一直是最受气的那一个。
高句丽势力强悍,乃是辽东强国,面对新罗恃强凌弱数次攻伐暂且不说,百济最是首鼠两端,数次侵入新罗领地烧杀强掳,每当新罗奉上贡品摇尾乞怜便会照单全收,两国言归于好,等到高句丽喊一声要揍新罗,百济立马忘记曾经收受贡品的旧事,屁颠儿屁颠儿的跟着高句丽身后祸害新罗。
就连隔海相望的倭国也时不时的渡海而来劫掠一番……
当善德女王登基时,她面对的就是一个乱纷纷万马逐鹿的半岛。
先祖扩张的领土不断遭到高句丽和百济的鲸吞蚕食,海外倭人也时不时来骚扰一下,简直就是个受气的小媳妇……
抱大腿的想法很早就有,可是大唐虽然已经统一,但隋朝三次远征高句丽失败的阴影还没有散去,无向辽东浪死歌的歌声依旧尚在辽东回荡,谁知道大唐到底靠不靠谱,会不会搭理纷乱的半岛?
直至听闻大唐要远征高句丽,新罗上下顿时大喜。
君臣凑在一起一合计,咱们同高句丽仇深似海,若是高句丽一朝覆灭大家自然喜闻乐见,况且大唐军力强盛横扫突厥,高句丽恐怕难以重演隋朝击溃天军那一幕,八成是要完,如若这时候抱紧大唐的大腿,咱们当一个急先锋,既能报了以往欺凌之仇,又能得到好处。
于是议定,派遣使者前往大唐,欲与大唐结盟。
大唐官员面对送上门的新罗自然来者不拒,事实上这个时候的大唐并未有完善的对外政策,所有的外交政策都只是遵循一个基础——惹我的干你,不服的干你,有仇的干你!
简单粗暴……
新罗历来与大唐没仇没怨,也不曾招惹大唐,只是一代英主李二陛下正率领他的军队忙着对付吐谷浑和东西突厥,对半岛上态度相当冷淡。如今新罗既然万里迢迢前来请求结盟,肯定不在“敌对”的名单之上,对于唐朝那些饱受儒学熏陶自诩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官老爷来说,自然是不能拒绝的。
非但不予拒绝,等到结盟之后,甚至觉得新罗地少民寡化外之地,怎么好意思收受人家的贡品呢?
因此在请示了对外政策一项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的李二陛下之后,不仅没有收取新罗的贡品,反而代表大唐皇帝陛下给新罗皇帝赠送了一笔远超其贡品价值十倍的礼物……
新罗官员哪里见过这等和气慷慨之强国?
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回国之后更是在善德女王面前将大唐好一通吹捧,说是同为强国,大唐与高句丽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高句丽就是个渣渣,迟早被大唐给灭了,这条大腿咱们没抱错。
善德女王以及新罗群臣顿时大喜。
往后逢年过节的都会遣使者前去长安朝贺,带去一车礼物,带回来十车赠品,新罗君臣百姓好感蹭蹭的往上蹿。
由此成为大唐忠诚的盟友……
现在大唐水师远至倭国,将倭国搅合得乱成一锅粥,新罗自然喜不自禁,总算是祛除了一个祸害!又听闻水师统帅乃是大唐皇帝最宠爱的女婿,且事先征辟了王族子弟金法敏前往,新罗女王赶紧下令,遣人邀请房俊前来金城。
既表达了对于大唐的重视,也可趁机与这位大唐财神爷合作一回,拉升新罗经济……
于是,便有了这次善德女王率领群臣亲至码头迎接。
新罗的王城依海而建,新罗人成为金城,汉人却多称为庆州。
新罗的王宫便建于城内,建筑风格明显受到中原文化之影响,与中原历代之宫阙几无二致,只不过看上去更像是缩小版……不对,应该是简易版。与中原历代皇宫金璧辉煌堂皇大气不同,新罗的王城金城很小,王宫更小,就连倭国那寥寥几座殿宇的飞鸟京都有所不如……
皇宫之内,准备了丰盛的宴会。
善德女王坐在主位,换下了一身锦绣辉煌的冠冕,代之一套略显素雅的丝绸衣裙,衣裙上绣着青竹荷叶,明显是江南风格。
所谓的丰盛宴会,也仅仅是“丰”而已,林林总总的摆满了一大桌子,大多是大唐菜式,但是制作简陋,距离“盛”还很遥远……
房俊却并不以为意。
刚刚来时路上他已见到城中居民大多面有菜色衣衫褴褛,道路两侧的房屋也低矮阴仄,空气中似乎飘荡着人畜排泄物的气味儿,那一条刚刚铺了黄土的道路亦是崎岖不平……这是个穷得底儿掉的国家,你还指望它能拿出什么好东西来招待自己?
善德女王轻启红唇,面带惭愧的说“新罗穷困,土地贫瘠,难免有礼数不周之处,还望侯爷海涵一二。”
房俊大气的摆摆手“在下此来,已是唐突,何敢诸多要求?况且陛下亲至码头迎接,在下心中不胜惶恐,唐人重德而不重礼,陛下之心意已然令在下心生仰慕,感受到新罗对于大唐之友好,哪怕只是一碗粗饭、一壶清水,在下亦是甘之如饴。”
此言一出,宴席上便是一阵叫好声。
瞧瞧人家大唐的官员,什么叫境界?这就叫境界!
背靠那么大那么强盛的大唐帝国,却毫无半分以势压人之意,比之高句丽、百济使者的嘴脸不知道好看了多少倍。
善德女王感慨道“三韩之中,新罗虽非最强,却最是崇慕中原文化,现在见到侯爷这般明理和善,深得儒家之精髓也。侯爷之英武,即便是人才济济的大唐亦是出类拔萃,大有吾新罗开国之王朴赫居世之神韵。”
这话从新罗女王的口中说出,那可是极高的赞誉了!
房俊连忙道“不敢不敢,朴赫居世英明神武,创立新罗雄踞辽东,‘德业日新、网罗四方’之雄心可昭日月,在下连万中之一亦是不如,惭愧,惭愧。”
自倭国来此的路上,很是从金法敏那里恶补了一番新罗的历史风俗。
善德女王说新罗崇慕中原文化,确非虚言。新罗的祖先是辰韩人,辰韩人说话措辞和秦相似,比如管弓叫弧,管贼叫寇,管喝酒叫行觞……所以又称“秦韩”。
而朴赫居世是新罗的开国之君,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
对于他的来历,新罗民间尽皆传言,说是有一天一匹白马从天而降,落在海边的土地上,然后下了个蛋,蛋里蹦出一个娃娃,就是朴赫居世……
最神奇的,像高句丽的开国始祖和另一个半岛上的小国伽倻国的建国君主金首露,都是从蛋里出生的……
这个娃娃出生得很是突兀,于是周围的人们感到很惊奇,附近六个村子的村长赶了过来,一齐给这个从蛋里蹦出来的孩子洗澡,然后发现这孩子身上放光,树林里的飞禽走兽都在为他跳舞,因此人们为孩子取名为“赫居世”,希望他长大之后可以像阳光一样照耀这个世界,因为他出生的蛋形状像一个“瓢”,则把他的姓定为“朴”。
等到这个孩子十三岁的时候,六个村长便一起拥戴他为王,并定国号为“徐罗伐”,就是后来的新罗……
这个从蛋里蹦出来的朴赫居世,被新罗人视若神明,所以善德女王将房俊比作朴赫居世,实在是无与伦比的赞誉。
虽然略微显得有些浅显,吹捧的痕迹过重……
。
小说推荐
- 锦绣良缘之绣娘王妃
- 叶惊鸿是书画界一个传说,小小年纪就在一堆老人中间崭露头角。可她的名字更多的却是被年轻人津津乐道,因为年纪轻轻的她,却是服装界最善良的金牌设计师,她创立的品牌服装很多都是纯手工制作,是许多名人和明星的首选呀 可是她这身本领同时落在她爷爷的眼中,那就是不务正业 用老头子的话来说,做服装生意的都是小商小贩
- 仙侠修真懒语未知
- 天堂中的锦绣
- /
- 女生最爱景心未知
- 最新章:章节_73
- 锦绣清宫:四爷,偏要宠(锦绣清宫:四爷,脑洞大)
- 清朝拐了弯,四爷脑洞大,妻妾不好惹,孩子太糟心。这就是雅利奇进了四爷后院之后的总结。下五旗满人出身,除了一个姓氏家里穷的要啥啥没有。雅利奇倒是没打算怀着个宏图大志要四爷独宠。可能叫四爷看在眼里是因为迷路你敢信?能叫四爷再看一眼是因为穷你敢信?她自己叫四爷看着是又穷还蠢也就算了,这后院妻妾画风也是神奇
- 都市言情雪中回眸未知
- 锦绣田园之我有锦鲤富贵命
- 穿越成刚出嫁就被求学的丈夫抛在家中的小媳妇,苏锦表示很委屈。最让她最让她郁闷的是,这家人有个别极品亲戚,却抵不上原主这个最大的极品!她费尽心思让夫家人对她改观,好顺利休夫,却发现以前对她不上心的男人,竟然想要与她瓜田李下?去你的,我只想休夫!
- 都市言情夜墨公子未知
- 最新章:第1085章 波谲云诡(44)
- 锦绣山河:农门有女倾天下
- 锦绣山河农门有女倾天下
- 都市言情南宫翎未知
- 最新章:第八十九章心怀不轨的人大发善心?
- 娇宠田园:娘子,不侍寝(锦绣田园之我有锦鲤富贵命)
- “相公,七天了,我能能下地了吗“娘子,为夫帮你“滚”她强撑着下地,狠狠一脚踹向他,却被他抱了个满怀“娘子,大白天的就对为夫投怀送抱,为夫拒绝”某只腹黑坏笑着,娘子不侍寝,他只能用点儿阴谋阳谋,不走寻常路。穿越成刚出嫁就被求学的丈夫抛在家中的小媳妇,苏锦表示很委屈。最让她最让她郁闷的是,这家人有个别极
- 都市言情夜墨公子未知
- 最新章:第2章 跋扈
- 锦绣
- 她是他们的公主,是他们倾心呵护的宝贝 深陷黑暗的他们愿意倾尽一切来保护她的纯真 却又情不自禁的将她拖入一个个欲望的深渊…
- 都市言情pipple未知
- 锦绣谋
- 别人只道路敬淳是个冷情、狠厉,在战场上杀人如麻、只认胜败的无心之人。却不知他也曾是个会救人、劝慰人的俊朗如玉、温润有礼的翩翩佳公子。江疏影自从九岁那年得他相救,便对他生出似海深的情意。敬他!爱他!甚至害他!不知何时才能到头的敌对与纠缠无非是想他能多看她一眼。她这辈子在人间逗留数十年之久,唯有放不下他
- 其他综合流瓦未知
- 锦绣欢
- 重生为大都朝秦国公府的嫡女,秦玥表示毫无压力,上有老祖宗罩着,下有护短娘亲顶着,就算她将整个大都朝翻过来,也可以傲骄地吼一声“我上面有人 上头的那位听了也不过呵呵大笑两声,转头吩咐内侍去秦国公府传旨“嗯哪,将那块被翻过的地赐给淳郡主玩着吧 某贵女咧咧嘴,有些不屑 某美貌男得寸进尺“陛下,你可不可以诚
- 女生最爱诗雨如梦未知
- 最新章:第三百四十六章 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