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
李治监国有些日子,身上多了些超越年纪的沉稳,也清楚得罪哪一方都不合适,但圣上发话,不得不从,看看秦怀道,灵机一动,反问道:“汉王言之不无道理,朝廷有法度,自然人人遵守,那商贾要查清楚,那顾都督也得查清楚,还天下一个公道。”
这番话无疑于和稀泥。
不过,李治话锋一转,继续说道:“汉王,监察御史还弹劾您暴力行凶,殴打山东世族和江南士族,还有户部尚书,此事汉王可有什么要说?”
“不请自来,捣乱议事,言词不敬,还让护卫行凶,意图殴打本王,本王不过是自卫反击,何错之有,当然,如果诸位觉得这是本王一面之词,也可以去查,当时在场可不止本王的人,还有诸多商贾。”秦怀道脸色漠然,心中发冷,这晋王一段时间不见,倒是沉稳,犀利了许多,居然对自己有敌意?
难道晋王想拉拢山东世族和江南士族为己所用?
至于那些商贾,和秦家庄有生意往来,没人敢乱说,不怕查。
见晋王还想说什么,秦怀道有些不客气地打断道:“晋王,山东世族和江南士族还让本王去收买民心,这不是撺掇本王造反吗?这样的人该打。”
“这怎么可能?”晋王李治明显有些不信。
“你的意思是本王在撒谎?”秦怀道目光一冷,既然对方有敌意,当然不能惯着,冷声说道:“晋王可以去问问户部尚书唐大人。”
这番话已经很不客气了,李二原本还希望秦怀道和李治能友好相处,最好成为交心之友,就不用担心身后事了,一看秦怀道忽然火药味十足,要谈崩,赶紧打圆场道:“汉王言辞凿凿,自然可信,治儿不得无礼。”
“遵旨!”晋王赶紧说道。
李二看着秦怀道继续说道:“汉王,朕宣你过来,只是了解一下情况,并无处罚之意,既然他们有错在先,自该依法论处,不过,山东世族和江南士族一旦退出长安,长安恐面临缺粮无盐之局面,该当如何?”
“此事与我何干?”秦怀道不客气地反问道。
房玄龄一看要谈崩,赶紧说道:“贤侄,长安一旦缺粮无盐,百姓惶恐,必定生出乱子,你贵为汉王,该当尽一份力。”
“房相所言也有道理,不过,名不正言不顺,我虽封为汉王,但并无实权,也无实职,封地也不再长安,以何身份插手朝廷之事?”秦怀道反问。
大家一听这是要权,哪里会答应。
朝廷就那么多点权利,一人拿了,别人就没有。
一个个斟词酌句,准备反驳,房玄龄怕大家刺激到秦怀道,引出更大麻烦,赶紧说道:“你虽封地在汉州,但朝廷有事,也该建言献策一二不是?”
“在其位,谋其政,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如人人胡乱插手,户部的去管工部之事,工部的插手刑部之事,岂不乱套?”
“这……”房玄龄看出秦怀道行心中有气,干脆不劝了。
台上,李治趁机说道:“汉王,我以个人名义求教,不知汉王能否指点一二?”
不得不说李治有几分急才。
就连李二也赞赏地笑了。
秦怀道见道德绑架不成,改成私人相求,不答应就是不给面子,心无气度,冷漠无情,不管天下百姓死活,秦怀道敢肯定用不了一天,这样的评价就会被有些人传遍整个长安。
“果然是记恨上了啊。”
秦怀道感受到了晋王的不满态度,哪里会惯着,反问道:“如果没了山东世族和江南士族,长安就缺粮无盐,还要朝廷干什么?还要在场诸多文武百官干什么?干脆将这天下交给山东世族和江南士族算了。”
杀人,诛心。
这番话无疑于指着文武百官骂无能,更是指着晋王和李二骂无能。
所有人脸色大变,想反驳,却找不到办法。
偌大一个朝廷,无数自诩才干的文武百官,却因为山东世族和江南士族撤离而让长安百姓缺粮无盐,这样的朝廷确实没存在必要。
李二也勐然警醒,好不容易灭掉五姓七望,居然又被山东世族和江南士族掌控,这如何能忍?不由看向秦怀道,目含询问之色。
秦怀道可不会想以前那般知无不言,尽心辅左,朗声说道:“正好,本王有一事不明,朝廷遇到难题就找上门,可本王为何至今一文俸禄都不曾收到?算算时间,本王为官也快两年了吧?本王的俸禄呢?”
一席话,石破天惊。
大殿众人一片哗然,交头接耳,脸色复杂。
堂堂汉王,居然没有领到一文俸禄,换谁都不会尽心办差。
秦怀道目光冷厉地盯着晋王:“晋王,你来说说,为何本王没有领到一文俸禄?还有,东征高句丽就算了,灭吐蕃一战,本王带了不少物资,还有部属随行,为何物资没人销账?为何部属立下大功无任何封赏,甚至连俸禄都没有?”
“轰!”
众人心头大震,还真不知道此事。
这种事不说没人理会,过问,可一旦公开说出,不管不行。
万一哪天同样的事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
众人纷纷看向李二。
李二也有些懵,不知道此事,想要寻找户部尚书询问,可惜不在,想找兵部尚书,勐然想起当时的兵部尚书是侯君集,已经不在了,想到些什么,脸色一沉,说道:“此事朕并不知情,一定严查,给汉王一个交代。”
这事太大,不给个交代会寒了很多人的心。
李二就算恨不得秦怀道去死,也得将这事办漂亮。
但秦怀道只想曝光此事,给李二添堵,不在乎后果,盯着李治追问道:“既无俸禄,又无实权,实职,就连封地也是自己打下的,却让本王为朝廷尽心办事,晋王,你说说看,这天下可有这般道理?军中士卒都明白想要马儿跑得快,就得给马儿吃饱的道理。”
李治脸色一沉,欲言又止。
实在是这话没法接。
秦怀道并不是想讨要俸禄,说这些就是堵住大家的嘴,不是老子占着位置不出力,而是朝廷不义在先,也是警告,以后没事别来烦自己。
说完,秦怀道转身而去,毫不在意李二的目光。
反正已经撕破脸,有种就动手试试。
文武百官目视秦怀道扬长而去,行为嚣张,桀骜,大不敬,但没人敢出声阻止,直到秦怀道消失在大殿门口外,几位国公暗中交换个眼神,程咬金出列说道:“圣上,汉王无俸禄之事太过震惊,难以置信,不过,臣了解汉王性格,绝不会无的放失,还请圣上严查。”
“请圣上严查!”所有国公异口同声,态度坚决。
李二感受到了国公的施压,记忆中第一次,而且还是为一个后辈,心情顿时复杂起来,有恨,也有怕。
恨国公的不讲情面,抛弃了往日的君臣之谊,怕国公的齐心,一旦国公集体罢朝,罢官,那影响就太大了,没人承受得起。
好不容易安稳十几年的天下恐怕又会烽火四起。
“不行,必须尽快解决此事。”
李二心中做出决断,看向李孝恭、刘德威和魏征,冷声说道:“大理寺、御史台和刑部联手,三司会审,朕只给你们两天时间,无论是谁,无论涉及多少人,都给朕抓起来,查实,办成铁桉。”
“遵旨!”三人赶紧领命。
太极殿外。
秦怀道并没有走多远,正和王德闲聊,听到这番话笑了。
俸禄一事贾有财没少提起,后来秦家庄赚到钱了,贾有财也就懒得再提,但秦怀道让程处默暗中查过,扣着自己俸禄不发的几名户部官员和山东世族有一定关系,背后是魏王李泰。
李泰去了封地,但野心不死,暗中一直在布局,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挑起秦怀道对朝廷不满,方便将来拉拢,心机不可谓不深。
至于灭吐蕃时薛仁贵等人军功,则是军部扣住不报,侯君集干的,侯君集已经死了,但这事同样没完,弄个奸臣石像朝纪念碑跪着不为过吧?
当初太忙,没顾上。
而今山东世族又跳出来搞事,必须拍死。
我秦怀道说的!
小说推荐
- 贞观憨婿
- “陛下,管管你女婿韦憨子吧,他又要在东门外单挑那帮大臣”一个大臣跑到甘露殿对着李世民喊道“这个韦憨子,简直就是胡闹,传朕的口谕,不许在东门打架”李世民一脸愤怒的喊道“走,去西门,东门不能打”韦浩在东门对着那些大臣们喊道。
- 科幻灵异大眼小金鱼未知
- 最新章:第900章远征(全书完)
- 贞观唐钱
- 闪耀着不朽的容光,我愿意穿梭千年,去追寻曾经的方向,即使一夜灿烂,即使只有瞬间怒放。大唐总给我们留下太多遗憾,曾经的霸主犹如昙花一现。如果大唐流传千年,那我们的世界又会是怎样。从启示开始读哦。
- 历史军事小致命未知
- 最新章:1. 启示
- 贞观变革
- 【创世历史2018流派征文之附身流】参赛作品】莫舒宇怎么也想不到,出个车祸却发现自己来到了大唐,而且正好穿越到了玄武门之变时期的临湖殿。尉迟恭本来来不及救李世民,刚好莫舒宇看到了就跟李元吉唠了句嗑,李元吉起身踢了莫舒宇一脚,从而救了李世民一命。从此莫舒宇和李世民过上了没羞没躁的生活。不对,是和李世民
- 历史军事戒笔1未知
- 最新章:第1章 玄武门惊变
- 贞观纵横
- 隋末唐初,孤儿李承言穿越成为李世民并不存在的长子李承言,因兵戈,与父母分离,机缘巧合之下,云梦山中被第二代鬼谷子所救,鬼谷学艺十五载,一经出事风云变 温文尔雅的李承乾,聪明的李泰,高贵的长孙皇后,开启只属于我的大唐盛世!
- 历史军事半纸文章未知
- 贞观祸害
- 贞观四年,一代祸害横空穿越,成为一代贤相杜如晦的长子杜构,开始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 这是一个祸害闹出来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个祸害玩出来的全新时代 这是一个祸害闯出来的盛世大唐 这是一本轻松搞笑种田文,在史书打扮的历史中信笔涂鸦 书友群640299482
- 历史军事行艺半步未知
- 贞观帝师
- 梦回贞观,一览千年,汉唐盛世何其傲然,却终究难逃国溃离散。异族的铁蹄踏碎长安,华夏涂炭。雕栏玉砌犹在,朱颜却改,此恨绵绵,何时可及?恨不能踏碎凌霄,乾坤倒转。也罢,便教我重回长安,以人为笔,书画三千卷,为盛唐续篇 我的大唐,没有遗憾。
- 历史军事石肆未知
- 最新章:第五章 《三字经》
- 贞观俗人
- 离玄武门之变只有三天了,秦琼却打算做个国之纯臣不参与其中,秦琅高呼这不是坑他吗?送上门的从龙之功怎么能不要,等事成之后再功成身退也不迟 到那时 做个俗人,不谈亏欠,不负遇见 做个俗人,贪财好色,放荡自由。
- 历史军事木子蓝色未知
- 最新章:第1359章 逼宫
- 贞观贤王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历史军事大眼小金鱼未知
- 最新章:第997章大结局
- 贞观攻略
- 一闭眼,一睁眼,沧海桑田,却是横越千年时空,来到了贞观四年 人总归是要活下去的,苏宁也不例外,如此,便只有费尽心力,攻略贞观 所需之物,不用很多 穿越神机一只,助我知晓天下之事;三寸舌头一条,助我纵横庙堂之高;铁石心肠一副,助我驰骋万里山河;极厚脸皮一张,助我蔑视悠悠青史!
- 历史军事御炎未知
- 最新章:八百一十六 金庾信